松铃

这由不得你

 

朱元璋开国前遇到的三次叛变(1)

       【引言】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白骨遍地,朱元璋在众多的造反派中,算是后起之秀,从至正元年(1351年)他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到至正十八年(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一共遭到了三次较大的背叛——邵荣、谢再兴、朱文正。

  《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朱文正叛变的心理分析,主要是朱文正对朱元璋鄱阳湖一战后的封赏不公造成的。然而纵观朱元璋遭受的这三次叛变,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政治军权的精准把控能力以及朱元璋对政治联姻的重视。

  【邵荣之背景】

  首先,是邵荣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的背叛,有的人可能提起明初群雄争霸,想到的便是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提起大将,便是徐达、常遇春,并不太了解邵荣,所以我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邵荣,是跟随郭子兴起事的一员猛将,也是郭子兴后期与朱元璋关系不睦之后用来压制朱元璋的军中势力。

  自郭子兴、郭天叙等人去世之后,邵荣作为郭派,在军中的地位十分尴尬,虽然郭子兴的旧部赵继祖等人依旧以邵荣为首,但是整支军队又以朱元璋为尊(此时朱元璋除了拥有包括徐达在内的淮西二十四将,还有亲侄子朱文正在军中的支持,同时已经收服了一半以上的巢湖水师,另还有邓愈、冯国用、冯国胜、常遇春、李善长等一众将领谋士),哪怕小明王意欲让邵荣和朱元璋两厢竞争从中控制,也已经难以掌握朱元璋了。

  邵荣见状,也不愿再和朱元璋强势对抗,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屡立军功,更被誉为朱元璋麾下三将(邵荣、徐达、常遇春)之首!

  【勇冠三军】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克太平后直驱应天,根据俞本记载,“上调常遇春拒长张于龙湾,调邵荣拒五王于石灰山,徐达居中应援,数战不利,上调邵荣兵沿江西截战”,最终汉军“五王仅免,登舟而遁”,可以看出,尽管龙湾一战朱元璋占尽了天时地利,依旧打得不容易,而邵荣奉命穷追猛打,为日后朱元璋夺取江州以及龙湾之战的决定性胜利,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后来苗军乱金华、处州,朱元璋在浙江镇守的重将胡大海与义子朱文刚被杀,李文忠前脚平定金华叛乱,张士诚立马就想趁虚而入,攻打谢再兴……当时邵荣刚刚率军平定处州叛乱,李文忠也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支援谢再兴,只能搬出邵荣的名气来吓唬张士诚,让人去告诉谢再兴“邵荣大军将至”,这样的虚张声势居然吓得张士诚不敢再轻举妄动。

  此事虽写在李文忠的列传中,以凸显其智谋过人,但侧面也反映出邵荣的实力恐怖如斯,仅一个“邵荣”的名号就能吓退大军。

  可惜,由于朱元璋的刻意淡化,此番苗将叛变被平定的功劳,几乎被史书全归功于李文忠的应对自取,就连邵荣的名字也被抹成了“邵某”。

  【断其手足】

  就这样,邵荣在朱元璋手下任劳任怨、连年奔波,哪怕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受封“吴国公”后,便将军事机构枢密院改为了大都督府,任命亲侄儿朱文正为大都督,而将徐达、常遇春、邵荣调至中书省,也没有抱怨过什么。

  当然,也可能正是因为朱元璋这样的调动,才导致邵荣心中更为不满,最终叛变的。

  这个分析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且听我分析一二。

  首先,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兼义子,朱文正任大都督统领全军,实际上就是朱元璋将整个军队的控制权抓在了自己手中。

  其次,将邵荣、徐达、常遇春调至中书省,实际上却是明升暗降。此时的朱元璋借着小明王封其为吴国公的机会,左手掌握朱文正的大都督府,统管全军,右手拿捏中书省,统领一切政事,从而使得朱元璋自己的地位跃于这两者之上。

  对于徐达、常遇春这种朱元璋的亲信而言,在哪里任职都无所谓。可对邵荣来讲,将他调至中书省,哪怕官职比徐达、常遇春高,也相当于剥夺了他的实际军权,大大削弱了他在军中的威势,从此之后邵荣不再有什么亲信部队,不再能独立统军,相当于被朱元璋断掉了手足,成为了一个没有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朱元璋)压迫的打工人!这招,何其阴险!

  想当初,他邵荣可是郭子兴的心腹大将,朱元璋见了他都得靠边站,如今龙湾一战刚立下赫赫战功,就被朱元璋断其手足,如何肯咽气?自此之后,邵荣与其部众酒后“常愤愤出怨言”,这样的消息自然也逃不过朱元璋的耳目。

  【英雄末路】

  最终,经历过一系列可信与不可信的史料记载,邵荣、赵继祖二人在廖永忠邀请的酒席上被拿下,邵荣终不肯与朱元璋再饮一酒。

  邵荣被抓后,朱元璋还故作感慨地问常遇春道,“他(邵荣)虽然叛变,可毕竟跟随我多年,我舍不得杀他,想饶他一命,不知道可不可以?”

  常遇春虽然也有缺点,但是论到忠诚度,那可以说是1000%站在朱元璋那边的,所以朱元璋问常遇春这句话,就是为了哭哭啼啼地表示是邵荣负了他(朱元璋),不是他非要至邵荣于死地。此处我只想说,好一朵盛世白莲啊!这一招朱标有没有学会不清楚,但朱棣大概是学会了。

  常遇春生平最恨背叛之人,不然也不会那么喜欢杀降军,甚至屠城这样的事,传言中常遇春也干过(传言洪武元年攻打河南时常遇春曾屠开封城,未辨真假,仅供参考),听朱元璋哭哭啼啼地问他,哪里还忍得了让自己的主君受这委屈,当场表示:如果朱元璋舍不得杀邵荣,那便把他常遇春杀了吧!他常遇春看不惯邵荣这样的人还能活着!哪怕朱元璋饶了邵荣,他常遇春也绝不与邵荣再共事!

  听常遇春这么说,朱元璋只好“万般无奈”地送邵荣见了阎王爷,顺便把邵荣的儿子邵佐充了军。

  一代枭将邵荣,就此陨落。

  【杂谈】

  可以说,邵荣平时在军中对自己的朋友部下什么的,应该是不错的。邵荣的幼子在邵荣被杀时才十二岁,被朱元璋直接发配充军了,后来燕乾用自己的儿子燕祥将邵佐偷偷换了出来(燕祥:听我说,谢谢你ʕ•̫͡•ʔ),收邵佐为养子,再后来沐英向朱元璋请旨赦免邵氏一族。如果邵荣人品不好的,当不会有人甘愿拿自己的亲生儿子去救邵荣的儿子吧,沐英又怎么会替邵荣一族求情?

  不管怎么样,自邵荣、赵继祖被朱元璋缢杀之后,郭子兴、郭天叙一派留下的残余势力,被朱元璋戕害殆尽,除了朱元璋的嫡系将领朱文正、常遇春、徐达等人,中间派的邓愈、汤和等人只能更加谨小慎微。

  

  

  

  

  

  

  

  

  文章参考:

  1.《明史》

  2.《明太祖实录》

  3.《国初事迹》

  4.俞本《纪事录》

  主要观点及分析参考:

  1.微信公众号“历史百寻”,作者:李彦

  4 3
评论(3)
热度(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松铃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