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铃

这由不得你

 

关于明朝我最喜欢的将领——李文忠【4】

【英雄遗辉】

洪武六年,李文忠率军前往山西、北平边境,在三角村击败敌军。洪武七年,李文忠派遣部将分道出塞,到达三不刺川,俘获平章陈安礼,后李文忠亲自顺宁、杨门,斩首真珠驴,又奔赴白登,生擒太尉不花。这年秋天,李文忠率军进攻大宁、高州,攻克两地,斩杀宗王朵朵失里,擒获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毡帽山,击斩鲁王,俘获其妃及司徒答海等。然后进军丰州,擒获元朝旧官十二人,马驼牛羊甚多,穷追至百干儿才返。

之后数年间,李文忠率军屡次破敌,防备边境,与徐达等人一起守卫明初边境的安宁。

洪武十年,卫国公邓愈去世,沐英受封西平候,新一代名将蓝玉开始逐渐成长起来,李文忠此时已年近四十,朱元璋便召他回京城,命李文忠掌中书省、大都督府、国子监等,以军国重事相委,对他极为看重(相当于让李文忠兼任国家的政协主席、教育部部长、军区总司令)。可见,李文忠在政治、文化上的才能算得上是开国武将中最高的,又因着是朱元璋的亲外甥,顿时成了大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量级人物。

【三谏危局】

最辉煌的时刻不过两三年,很快便到了胡惟庸案爆发的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虽然拆解了李文忠掌管的大都督府,将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都督府,却还是好言安慰自己的外甥道,“你别怕,我处置胡惟庸等人,自是与你无关。”

可李文忠不知是圣母心爆棚,还是受了常驻府上的文人清客的鼓动,或许是朱元璋多年来的倚重让他认为自己可以改变舅舅的想法……李文忠前后三次上书朱元璋,先是劝他不要远征日本,后又劝他在处理重要政治事务时不要过于依赖宦官,以及因在处死官员和处理其他事项方面批评朱元璋。

朱元璋念及亲情,以及李文忠多年来功勋卓著、政绩斐然,并不跟他计较,不过将他的奏折束之高阁,可李文忠竟冒死三谏!

当朱元璋打开奏章,读到“叛臣贼子,定诛无宥,惟锻炼攀诬,滥杀无辜,人不自安,伤国元气。”时,未及看完,脸色早变,顿时勃然大怒,别人不理解自己就罢了,没想到自己最为信赖而委以重任的外甥都敢这般骂自己滥杀无辜,还敢诅咒大明元气受损!

只见朱元璋突然离座,将李文忠的奏折啪的一声摔在了地上,指着李文忠怒责道,“你这小子胆大包天,一派胡言乱语!朕斩绝叛逆,与你何干?”

李文忠此番早已抱了必死的决心,非要和舅舅死杠到底,许是朱家血脉里从一而终的倔强突然爆发,许是他遗传了母亲天生的悲悯善良,不愿再看那血流成河,李文忠面不改色,朗声答道,“陛下杀尽功臣宿将,一旦边疆有警,或内有叛乱,那时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愿陛下三思。”

李文忠此言一出,更惹龙颜大怒,朱元璋拍案道,“李文忠,难道你就不怕死吗?”什么叫他杀尽功臣宿将,他明明杀的都是该死的人,都是草菅人命、吞并土地的贵族!

正所谓曾经的爱有多深,如今的恨就有多深,眼见自己委以重任的外甥这般不理解自己的苦心,更兼李文忠屡屡挑战自己的天子之威,朱元璋心中一寒,冷声道,“朕成全你,将你一道杀了,看谁还敢再来啰嗦!”

太子朱标见父皇怒火攻心,忙跪下相劝,只是还未及开口,便又听表兄李文忠抗声道,“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

朱元璋闻言更为恼怒,直喝令武士将李文忠押下监候。

不过一个早朝的工夫,昔日的大都督、曹国公、国子监祭酒李文忠,瞬间变成了等待问斩的阶下囚,只为那些无关自己荣华富贵的旁人。我不知道李文忠等候处刑的日子在想些什么,是不是也曾经后悔过,可他骨子里藏不住的善良和共情让他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仍要挺身而出,去跟那时间最不能违抗的人争一争。

朱元璋虽为恼怒,可我认为他心里此时是不想杀李文忠的,那时他姐姐留下的唯一骨肉,是数十年为他征战沙场的义子……因此当马皇后替李文忠求情的时候,朱元璋想起已故的姐姐,难免潸然泪下,只将李文忠幽闭在府,暂时打消了杀他之心。

【病卒之谜】

自从李文忠上次死里逃生之后,便被朱元璋削去了官职,幽闭在府。等到洪武十六年,李文忠的父亲李贞早已病逝,马皇后也于去年薨逝,许是因为早年四处征战而导致的旧疾复发,许是因为父亲、马皇后接连去世带来的心理打击,许是因为被舅舅禁锢在府、不得施展抱负的郁郁不得志,李文忠终于缠绵病榻,再没了往日李将军叱咤风云的传奇。

之后离奇的事情出现了……

洪武十六年冬季,李文忠得病,明太祖朱元璋亲临探视,两人相谈甚久,相坐而泣,似乎将一切都释怀了。

之后朱元璋命令华云龙的儿子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李文忠。以李文忠曹国公的身份,让华中一个承袭无功的侯爵前去照料,似乎也并无不妥。

洪武十七年三月,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前去探视曹国公李文忠,三天后,李文忠突然暴卒。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怀疑淮安侯华中给李文忠下毒,就连审讯的流程都没走,便急急降了华中的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的医生及妻子儿女全都斩首。

朱元璋辍朝悼念爱臣义子,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可这李文忠去世的时间,是不是太过巧合了?可朱元璋对华中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罚,是不是显得过于蹊跷了?

更诡异的是朱元璋在李景隆继承其父李文忠曹国公爵位时的那句,“你父亲当初因犯错被连,你若乖顺,自当荣华富贵”,与朱元璋亲封朱文正遗子朱守谦为靖江王时的口吻如出一辙。当年朱文正因谋逆被朱元璋玩死后在史书中用春秋笔法一带而过,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朱元璋亲手鞭死朱文正的残留证据;如今李文忠死后朱元璋此话显然暗含深意,再加之李文忠岐阳王的陵墓修建仓促,更有修了一半的石雕堂而皇之的放在李文忠墓前,都微妙地显示了在李文忠生命最后几年他与舅舅朱元璋只见的隔阂并未完全消除。

只是李文忠不比朱文正嚣张跋扈,更兼功高盖世、政绩卓越、文学沉宏,朱元璋也不愿再背负杀死外甥的名声,正如当初胡惟庸除刘伯温那般,又让淮安侯华中故技重施,在痛哭一场以盖旧情,只留下李文忠暴卒这一不可更改的记载,任凭后人揣测李文忠之死。

【朱元璋杀李文忠的理由】

其实直至如今,我依旧不愿意相信朱元璋能下狠手杀害自己的外甥,也不愿意相信他真的是一个杀人狂魔,可是若论起朱元璋杀害李文忠的理由,也是数不胜数。

从政治角度考虑,此时徐达、常遇春相继离世(徐达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在北平得了背疽,不久病逝),刘伯温病逝,李善长也已经远遁江湖,自胡惟庸被除后,李文忠更是一家独大,兼任国子监祭酒(教育部部长,全国日后的文官重臣都可称为他的学生)、大都督府领事(掌控全国军事大权)、中书省平章(深入大明政治中心,参军国重事),其地位已经可以对太子,甚至对朱元璋造成威胁……虽然李文忠的职位都是朱元璋一手提拔起来的,但是李文忠刚正不阿、宽慈温良的性格让他与朱元璋的政见屡屡不合,朱元璋他需要的始终都是为他服务的工具人,而不是处处顶撞他的威胁。

从往日纠纷的角度考虑,李文忠和舅舅朱元璋的不合早在李文忠驻兵严州时就有所体现。

朱元璋后期攻打张士诚命李文忠总管浙江事宜时,杨宪检举李文忠任用东吴旧官的事情暂且不论,就算那次之后朱元璋立刻就将李文中调离了浙江,也只是明面上的事情。

可当初李文忠在严州时带娼妓韩氏回府过夜,朱元璋勃然大怒后急召李文忠回应天一事所被掩盖的李文忠与张士诚下属私通一事,很有可能在朱元璋追查胡惟庸一案时顺便露了出来,这才惹得朱元璋心存芥蒂。

作为一个帝王,最讨厌的事情、最憎恶的事情,应该就是背叛、欺骗,李文忠正是犯了这个大忌。和韩氏的一夜鱼水欢可能是一时的情不自禁,可当得知义父大怒后召他回应天,又刚刚经历了朱元璋怒斩邵荣、胡大海长子的李文忠,也不过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心中难免六神无主,便和张士诚的食客开始了暗中勾结,要张家和朱家之间也曾有过短暂的摇摆不定。

后来朱元璋在李文忠回应天的途中就原谅了他,只是赐死韩氏,让李文忠返回严州,又赏赐了李文忠名马珍宝。虽然李文忠念在父亲和舅舅的感情上最终决定放弃张士诚,全心全意地为朱元璋做事,可那短暂的摇摆不定,终究还是在二十多年后被朱元璋发现了。

那突如其来的病重,也可能是被朱元璋吓的。

最终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朱元璋与李文忠“冰释前嫌”后,李文忠突然暴卒。

也许是朱元璋还放心不下李文忠吧,又或许这真的只是一场意外。

总之,一代名将李文忠就此陨落,留给世人那些年战神的传说。

我最喜欢的两个明朝将领,都姓李,一位是开国重臣岐阳王李文忠,一位是明末挽大厦之将倾而未能成功的李定国。想来,若李定国生在明朝初年,或者张献忠当年在争口气、活得久一点,李定国不一定逊色于李文忠吧。

在徐达和常遇春光环的衬托下,在儿子李景隆常年在历史上被嘲为废柴的背景下,在自己的十几世孙得大明荫封却投诚满清的悲哀下,李文忠在历史上几乎未曾得到过什么关注,甚至似乎不如洪武末年的蓝玉引人注目。可他的战绩功勋,一直都是史书中熠熠生辉的存在,他的善良悲悯也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后人,我钦佩他,缅怀他,感激他,欣赏他,想透过百年来的岁月小心翼翼地靠近他,让更多的人知晓他。

{本篇的人物分析均来自在下浅薄的学识与阅读量的基础背景,若有与史实不符处,或言语不当之处,万望指教。}。


  5
评论
热度(5)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松铃 | Powered by LOFTER